Thursday, December 12, 2013

The Nightingale and Other Short Fables @ BAM

夜鶯與短篇寓言



 週日下午的BAM(布魯克林音樂學院),門外的傾盆大雨並沒有阻擋持續進來的大大小小的觀眾,播音系統報告著票已售完的消息,讓大家期待的心情更高一丈。

這個偶戲歌劇作品是由Johannes Debus指揮Robert Lepage導演。Lepage曾在2009於大都會歌劇院推出9個小時的連環劇 ”Lipsynch”以強烈視覺效果以及創新的戲劇手法導戲而聞名。這次與加拿大歌劇院合作,將俄國音樂家Igor Stravinsky這個比較冷門的作品,以令人目不轉睛的精緻藝術形式搬上舞台。

觀眾一進入劇場馬上就被台前的一池清水所吸引後來知道那池水有兩萬加崙它佔據了原本交響樂團的空間因此所有的樂師及指揮全被搬上台。水池的兩側有搭建平台,前半場戲是歌劇加上光影,指揮站在水池上的紅橋上指揮,先是由左舞台上的五位手影演員,在一盞紅燈籠前,單純地用手指與手臂的排列組合,創造出栩栩如生的動物身影,隨著左舞台的女歌者,以俄語的歌聲演出幾個動物寓言故事的小片段。這種將偶戲演員從幕後拉到幕前的手法,現在越來越流行,和魔術界忌諱把魔術手法洩漏給觀眾知道的慣例相較之下,偶戲世界這種敞開後門,讓觀眾也能同時欣賞幕後演員的操作手法,獲得觀眾熱烈的迴響,已經是一股擋不住的潮流。

接下來操偶員到幕後,以體操的方式,用整個身體靈敏地排列組合,加上動物剪紙面具及簡單的道具,呈現不同動物的光影造型。導演選擇在幕與地面之間保留了一段大約六十公分的空間,也就是說你可以看到那些演員膝蓋以下的部位,又一個運用"偷窺後台"心態來添增趣味的高招。 
這個部分的光影還有一個有趣的部分,它們以不同的角度出現,有時是側面、有時是正面、有時還有仰角 這種設計,不但打破了許多人對於皮影戲的既有概念,也是讓觀眾參與的最佳邀請函,讓大家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想像力來和台上發生的事情來做交流。

下半場就是令人屏氣凝神的夜鶯的演出,台上的白幕被拿掉,整個後台全是交響樂團,樂師的人數比前半場多了兩倍,所有戲的部分全部是在水池的左右及後方進行。一開始右舞台下的竹簾升起,一支看似無人操縱的小船划出,船前的一盞小燈似乎給了這艄船生命,帶著它穿越水池,在左舞台的竹簾下消失。
但是馬上,同樣的一艄船,只是尺寸加倍隨即出現,導演將遠鏡頭拉到近照。最有趣的是操偶員也是歌者,一邊唱歌一邊操著船夫偶,他的打扮跟偶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 他是站在水中。後來知道他們的下半身都有穿潛水衣,戲服也是使用快乾的材質。 

在這麼多對歌者而言十分特殊的狀況下,他們卻極其自然的操偶,甚至樂在其中,真的讓我十分訝異,因為通常要演員操偶,總是會碰到那種自我中心太重,沒辦法把自我擺在後面,把偶放在前面的人。這些歌劇演員,不但唱得好、表情自然,在操作上更是從容不迫、恰到好處,不輸給專業的操偶人。所以在整個演出過程中,觀眾就不會因他們在水裡的這件事所分心,在這種狀況下,水成了助力,而不是阻力。

說到這裡用的偶,真的是令人嘆為觀止,它們是由Michael Curry (http://www.michaelcurrydesign.com) 所製作。他曾幫Julie Taymor在百老匯的獅子王以及在大都會歌劇院的"魔笛",還有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典禮製作戲偶。雖然我坐在劇院一樓的在最後一排,還是可以欣賞到那些五、六十公分高的偶的精緻細膩。     有趣的是,這些偶是日本文樂偶(Bunraku)的架構,但是導演卻結合越南水傀儡的靈感,把這兩種型式結合,還讓歌劇演員來操偶,真的是破天荒破了好幾遭。

其中有幾幕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在皇帝出現前,有一群二、三十人的歌隊在樂團前出現,唱著唱著,當皇帝出現時,他們打開衣袖,每人手中都握有一個偶,場面之壯觀,令人嘆為觀止。這種真人與偶的組合,造成一種人山人海的感覺,最有趣的是,這些路人甲乙的偶,會隨著夜鶯飛過 而作高低起伏的變化,視覺上是一種舞蹈設計,也給予他們人性。

接下來一條大龍和一條小龍在皇上面前戲水,其靈活的程度真得令人印象深刻,也多虧了那些穿著潛水衣的操偶員,三不五時整個人還得埋到水中作一些特別的動作。

還有一幕絕佳的設計是,夜深人靜,兩名操偶員用長竿懸吊起一塊美麗閃亮的水藍布塊,將那池清水立面化,偶爾可以看見幕後有魚兒畫過水面 (布面) 的波紋。接下來,布塊平躺到水面,露出剛剛在幕後架好皇帝在睡覺的宮寢,他們把布塊延伸到皇帝身上,變成他的床單,多麼的詩情畫意。但是隨即在水面上的布塊下有人在翻動,看似惡夢中的魔鬼在蠢蠢欲動。果真,他們拆解了床的四根支架,其實是一具骷顱的四肢。接下來在床後升起了一個巨大的骷顱頭,有趣的是,那也是由歌者所操作,在骷顱頭中你可以看到歌者的臉,非常震撼的畫面。

一起去看戲的一個朋友,不斷的說這是一齣花錢的戲,我同意,但是我也跟她說,有錢不一定可以作一齣好戲。和現在傷痕累累、前途渺茫、號稱百老匯最花錢的一齣戲蝙蝠俠比起來,這齣戲讓你看到一個創作者如何善用資源,大膽嘗試新型式的成功例子。 

紐約時報劇


文章日期:2011-03-10 13:3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