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2, 2013

手的故事 (Hand Stories) @ 林肯中心藝術節


林肯中心今年的藝術節提供觀眾一扇東方的窗,包含了來自北京的陶身體劇場、郭文景的室內歌劇鳳儀亭、以及旅居法國的中國偶戲師楊輝的手的故事(Hand Stories)” (: 該戲今年三月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演出,翻譯為操偶師的故事” )。林肯中心藝術節的藝術總監Nigel Redden希望觀眾可以透過這扇窗,觀察現代快速發展的東方國家,如何在不同的藝術領域裡(舞蹈、京劇、偶戲),將傳統藝術以現代的面目呈現。我們看到以往傳統藝術的焦點從形式上的美,隨時代的轉變遷也逐漸轉換到人與藝術間的關係,這種態度與哲學的轉化,同時讓觀眾對這些藝術形式產生不同的關係與情感。


  
楊輝在接受Huffington Post電話訪問裡提到,has stories, too, and I’d like to tell my story”。身為第五代偶戲世家的傳人,目睹這項藝術在中國的興盛與被壓迫,為何不將自身經歷的故事搬上舞台? “Hand Stories” 因此而產生。

觀眾一進到林肯中心的Clark Studio黑箱劇場中,就看到舞台中心後方有一道看似宣紙般的長條白幕,呈現潑墨的動態影像,前方地板有一盞微小的油燈,舞台右方一個宛如供桌的小台上成列了楊輝祖父的肖像、代表楊輝的父親、哥哥和楊輝自己的布袋偶。

節目一開始,楊輝走到油燈旁坐下,開始在地板上練習壓手指,接下來空手呈現布袋戲演師的基本功。楊輝在以台語敘述他的家族故事的同時,他的演出夥伴法國演員Yoann Pencolé在供桌旁以簡單的英文一一介紹楊輝的家人肖像與偶,一個偶戲家族的歷史就此展開。

十分鐘的戲有十八個片段,交織了真人演出、記錄及情境影片、現代與傳統布袋偶的演出,不但描繪了楊輝的父親和他本人如何在在中國大陸近代文革與天安門事件 中,因為身為偶戲藝術家而被壓迫,最後看到楊輝將這項藝術帶到異國發光,同時也闡述了他的父親如何將這個有千年歷史的藝術傳給楊輝,楊輝又如何將這它傳給 他的助理演出夥伴Yoann Pencolé的過程。 

這齣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描述皮影偶戲家如何在文革期間求生存的電影活著",該影片透過電影藝術去闡述藝術在歷史轉折點中,人、社會藝術的關係。然而 “Hand Stories”這齣戲除了深具歷史意義之外,同時也融合了象徵與寫實並存的手法,給予觀眾更多可以細嚼慢嚥的moment

例如開演前置於地板上的油燈,在演出過程中持續在演員及偶(不同角色)之間傳遞,表達了世代交替的精神; 水墨動畫的影片象徵著中國現代歷史的動盪不安; 一個龍偶從耀武揚威到衰老倒地,敘述中國文化大革命的興衰; 楊輝的父親在文革期間遭受壓迫一景中,Yoann Pencolé單純的一個手勢進入光區,就代表了成千上百的紅衛兵,手與偶的比例更強調了藝術家在當時的渺小微弱; 擺放家族照片與偶的偶台同時也是供桌,偶架本身是香炷並最後點燃,觀眾可以不但看到也聞到繚繞的香火; 演出的最後一個畫面,將原本垂直的白幕轉為水平,象徵原本封閉獨立的藝術、歷史、與人從此互相交流溝通,真是大師下的好一個句點。

外值得一提的是「偶戲透明化的演出」似乎已經成為一個不可擋的潮流,單是欣賞幕前嘆為驚人的戲偶細膩身段,或翻滾特技雖然可以餵食觀眾娛樂的胃口,但是同 時提供幕後的景象,不僅可以滿足人類探究秘密的慾望,同時也可以讓觀眾更深一層的和藝術家產生互動。楊輝將一個武松打虎傳統段子演出的舞台反轉,觀眾看到 的是後台,但是也在偶台前設有攝影機,將偶台正面的影像投影在銀幕上,觀眾可以同時看到偶在幕前幕後的演出,以及楊輝和擔任演出助理的Yoann Pencolé台下幽默互動的三個層面。 

身為偶戲家的我,因此可以欣賞楊輝如何巧妙設計他的偶台而更加興奮。我們看到同一個偶台,突然升起一個斜坡,就變成勞改外放的山坡; 台前升起一面鐵架就變成牢獄; 翻過身來,偶台就變成楊輝在香港戚身的火柴盒似的公寓; 兩個偶台的時合時分,更是簡單而直接的表達了時空的轉換的意念。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如何把一個傳記故事活化,以極簡甚至無語言的方式來演出。Hand Stores” 正是一個絕佳的成功例子。雖然這是一個很個人,描述殊時代發生的故事,但楊輝結合了多層次的藝術,將它變成一個大家"都可以感同身受的經驗。這讓我聯想到許多台灣傳統偶戲出身的朋友們,也在不斷地為傳統偶戲創造新生命,並且在世界各地散播那份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的藝術,忍不住也要為他們鼓掌加油!!

劇評:



林肯中心藝術節: http://lincolncenterfestival.org/
 

文章日期:2012-07-22 04:3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